合肥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0版)
一、学科基本情况
学科管理所属学院:威廉希尔 学科代码:1201
获得授权时间:2000年
二、学科简介
合肥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以下简称本学科)2000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7年获评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2017年在教育部组织的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取得了“A”的成绩,2017年被列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长期以来,本学科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科技发展前沿,以“探究先进管理理论,培育杰出管理英才,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发展人类科学文化”为使命,以“科学大师云集而至,一流学子心驰神往”为愿景,发挥我校工科特色和威廉希尔的学科优势,将全面提高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能力作为学科发展的核心工作,深入研究管理类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扎根于中国管理实践,深度融合现代管理理论方法与信息技术的办学特色,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能力卓越、自觉服务国家的信息时代的领导者和管理精英。
本学科已经汇聚了一支含有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长江学者讲座教授、教育部海外教学名师等在内的创新能力强、合作精神好、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建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11”计划创新引智基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协同创新中心、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和教育部创新团队。本学科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优化与决策理论、管理系统工程、工程与项目管理、电子商务与商务智能、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学科方向上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近年来,本学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军委科技委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安徽省重大攻关项目、企业委托项目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科学技术奖一等奖6项,二等奖4项,年均发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高水平论文(论著)百余篇(部),获授权发明专利数十项。
三、培养标准
本学科着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崇高理想信念,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科技发展前沿,具备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科学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持续创新的能力的德才兼备,能力卓越,自觉服务国家的信息时代的领导者和管理精英。培养标准(Learning Goal)和具体目标(Learning Objective)如下:
LG1 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LO11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科学人文素养和法律意识。
LO12 恪守学术道德,遵循学术伦理;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有持续的求知创新动力,能够正确认知和评价自己和社会;身心健康。
LG2 掌握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LO21 具备坚实的管理学、信息科学、统计学、运筹学等基础理论,掌握所从事研究方向的专门知识。
LO22能熟练运用相关管理工具软件。
LO23 了解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其对管理变革的影响,了解和认识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已有的研究成果,了解和把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
LG3 具备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LO31 具有较敏锐的洞察力和问题发现能力;具备应用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解决管理实践问题的能力。
LG4具备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LO41 能够担负科学研究或专门技术工作能力,能够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和学科前沿,凝练出科学问题、提出解决思路和方法。
LO42 掌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规范的、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
LO43能够使用中英双语,以学术论文、研究报告或口头方式,表达学术观点,展现研究成果。
LG5 具有较强的创新创造能力
LO51 具有良好的战略思维和国际视野;能够了解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方向。
LO52 具有较好的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具备开拓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
LG6 具备良好的人际管理能力
LO61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尊重他人的兴趣爱好、工作能力和岗位成就,具有协作精神,具有与他人合力推进工作的能力。
LO62具有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和决策能力,对解决问题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
四、主要研究方向
(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2)决策科学与技术 (3)优化理论与方法
(4)电子商务 (5)互联网金融 (6)商务智能
(7)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8)工程与项目管理 (9)行政管理与电子政务
(10)服务科学与工程 (11)社会管理工程 (12)管理系统工程
五、学制及学分
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4年;获批休学创业的硕士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为7年。课程学习1年,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1年。总学分为28-32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为16-18学分。
六、课程地图
核心课程名称 |
TS1 |
TS2 |
TS3 |
TS4 |
TS5 |
TS6 |
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
◎ |
|
|
|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 |
|
|
|
|
|
外国语 |
|
|
|
◎ |
|
◎ |
矩阵理论 |
|
◎ |
|
◎ |
|
|
数值分析 |
|
◎ |
|
◎ |
|
|
数理统计 |
|
◎ |
|
◎ |
|
|
随机过程 |
|
◎ |
|
◎ |
|
|
最优化方法 |
|
◎ |
|
◎ |
|
|
变分法与泛函分析 |
|
◎ |
|
◎ |
|
|
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 |
|
◎ |
◎ |
◎ |
◎ |
|
决策理论与方法 |
|
◎ |
◎ |
◎ |
◎ |
|
计量经济学 |
|
◎ |
◎ |
◎ |
|
|
高级运筹学 |
|
◎ |
◎ |
◎ |
|
|
数据挖掘与商务智能 |
|
◎ |
|
◎ |
◎ |
|
高级应用统计 |
|
◎ |
◎ |
◎ |
|
|
公共实验 |
|
|
◎ |
|
|
|
论文写作 |
|
|
|
|
|
◎ |
学科前沿专题 |
|
|
|
◎ |
◎ |
|
管理科学研究方法 |
|
◎ |
◎ |
◎ |
◎ |
|
口语(英语) |
|
|
|
|
|
◎ |
管理信息学 |
|
◎ |
◎ |
◎ |
|
|
信息系统研究理论与方法 |
|
◎ |
◎ |
◎ |
|
|
英语口语 |
|
◎ |
|
◎ |
|
◎ |
模糊数学 |
|
◎ |
◎ |
◎ |
|
|
博弈论 |
|
◎ |
◎ |
◎ |
|
|
离散事件系统理论 |
|
◎ |
|
◎ |
|
|
人工智能理论与方法 |
|
◎ |
|
◎ |
|
|
软件工程学与开发技术 |
|
◎ |
|
◎ |
|
|
信息系统建模与集成技术 |
|
◎ |
|
◎ |
|
|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 |
|
◎ |
|
◎ |
◎ |
|
电子商务 |
|
◎ |
|
◎ |
◎ |
|
项目管理 |
|
◎ |
|
◎ |
◎ |
|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
|
◎ |
|
◎ |
◎ |
|
网络营销 |
|
◎ |
|
◎ |
◎ |
|
资本运营理论与实务 |
|
◎ |
|
◎ |
◎ |
|
人力资源管理 |
|
◎ |
|
◎ |
◎ |
|
知识管理 |
|
◎ |
|
◎ |
◎ |
|
创业学 |
|
◎ |
|
◎ |
◎ |
◎ |
七、课程关系图
八、实践教学地图
硕士生必须积极参与到导师和研究所承担的科研课题研究工作中,在实际课题研究中,紧密结合管理实践,按照科学的研究范式,进行理论研究、实证研究、案例研究和实验研究,努力提高解决实际管理与决策问题的能力。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应具备的实践能力(Practical Ability, PA)如下:
(PA1)具有较强文献检索和信息获取能力,能熟练通过互联网等各种信息技术和工具收集整理本学科领域前沿研究文献和相关研究数据。
(PA2)能熟练掌握有关本学科规范研究方法和工具,能比较熟练掌握一种以上实证研究工具、系统仿真工具或实验平台。
(PA3)能应用管理理论、方法和工具,分析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管理问题,或具有信息系统工程化开发和应用的能力。
(PA4)具有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申请专利、撰写项目申请书的能力。
(PA5)具有在政府部门、科研单位、工程单位、金融单位的从事专门技术工作或管理工作的能力。
(PA6)具有在高等学校或职业技术学校从事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能力。
实践课程名称 |
PA1 |
PA2 |
PA3 |
PA4 |
PA5 |
PA6 |
公共实验 |
|
◎ |
|
|
|
|
论文写作 |
|
|
|
◎ |
|
◎ |
文献阅读 |
◎ |
◎ |
|
◎ |
|
◎ |
开题报告 |
◎ |
◎ |
◎ |
|
|
|
学术交流 |
◎ |
◎ |
◎ |
◎ |
|
|
实践环节 |
|
|
◎ |
|
◎ |
|
学位论文 |
◎ |
◎ |
◎ |
◎ |
◎ |
◎ |
九、课程设置方案
类别 |
课 程 名 称 |
学时 |
学分 |
考核学期 |
考核性质 |
备注 |
一 |
二 |
考试 |
考查 |
学 位 课 |
公 共 学位课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8 |
1 |
|
v |
v |
|
选修 一门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
18 |
1 |
|
v |
v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6 |
2 |
v |
|
v |
|
必修 |
英语 |
60 |
3 |
v |
|
v |
|
矩阵理论 |
40 |
2.5 |
v |
|
v |
|
必修 不少于两门 |
数值分析 |
32 |
2 |
v |
|
v |
|
数理统计 |
32 |
2 |
v |
|
v |
|
随机过程 |
32 |
2 |
|
v |
v |
|
最优化方法 |
32 |
2 |
|
v |
v |
|
变分法与泛函分析 |
48 |
3 |
|
v |
v |
|
专业学位课 |
管理科学研究方法 |
32 |
2 |
|
v |
v |
|
必修 |
学科前沿专题 |
32 |
2 |
|
v |
|
v |
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 |
32 |
2 |
v |
|
v |
|
必修 二选一 |
决策理论与方法 |
32 |
2 |
v |
|
v |
|
计量经济学 |
32 |
2 |
v |
|
v |
|
必修 二选一 |
高级运筹学 |
32 |
2 |
v |
|
v |
|
非 学 位 课 |
公共选修课 |
公共实验 |
16 |
1 |
|
v |
|
v |
必修 |
论文写作 |
16 |
1 |
|
v |
|
v |
口语(英语) |
30 |
1.5 |
v |
|
|
v |
选修 |
专业 选修 课 |
数据挖掘与商务智能 |
32 |
2 |
v |
|
|
|
必修 |
高级应用统计 |
32 |
2 |
v |
|
|
|
模糊数学 |
32 |
2 |
|
v |
|
|
选修学分应满足最低总学分要求 |
博弈论 |
32 |
2 |
|
v |
|
|
管理信息学 |
32 |
2 |
|
v |
|
|
离散事件系统理论 |
32 |
2 |
|
v |
|
|
人工智能理论与方法 |
32 |
2 |
|
v |
|
|
软件工程学与开发技术 |
32 |
2 |
|
v |
|
|
信息系统建模与集成技术 |
32 |
2 |
|
v |
|
|
信息系统研究理论与方法 |
32 |
2 |
|
v |
|
|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 |
32 |
2 |
|
v |
|
|
电子商务 |
32 |
2 |
|
v |
|
|
项目管理 |
32 |
2 |
|
v |
|
|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
32 |
2 |
|
v |
|
|
网络营销 |
32 |
2 |
|
v |
|
|
资本运营理论与实务 |
32 |
2 |
|
v |
|
|
人力资源管理 |
32 |
2 |
|
v |
|
|
知识管理 |
32 |
2 |
|
v |
|
|
创业学 |
32 |
2 |
|
v |
|
|
补修课 |
企业管理学 |
32 |
|
v |
|
|
|
跨专业补修本科课程不计入总学分 |
运筹学 |
32 |
|
v |
|
|
|
会计学 |
32 |
|
v |
|
|
|
管理统计学 |
32 |
|
v |
|
|
|
必修环节 |
文献阅读 |
|
1 |
|
|
|
|
不计入 总学分 |
开题报告 |
|
1 |
|
|
|
|
学术交流 |
|
1 |
|
|
|
|
实践环节 |
|
1 |
|
|
|
|
十、必修环节
硕士研究生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必须完成或通过如下必修环节,才能毕业。
1.文献阅读。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阅读至少60篇本研究领域内的国内外文献,深入掌握本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沿,充分认识本领域国家经济社会建设需求。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文献综述报告。
2.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在硕士研究生入学后第二学期完成。开题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课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现状分析;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试验方案及其可行性论证;课题的创新性;计划进度、预期进展和预期成果等。开题报告按“通过”、“不通过”两档评定成绩。对开题报告“不通过”的硕士研究生允许在半年内修改完善后再次申请开题,仍未通过者取消硕士研究生资格。
3.论文答辩。硕士研究生完成了所有课程学习、实践和研究环节,成绩合格,成果达到学位标准的要求,方可提出答辩申请,并提交硕士论文初稿,经导师同意和学院审核后,方能取得答辩资格。硕士学位论文需通过查重、专家评阅等环节,然后开展论文答辩,由答辩专家组对硕士学位论文进行综合进行评议,给出答辩意见以及是否建议授予硕士学位。
4.学术交流。硕士研究生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必须参加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大型国内学术会议、校内举办的各种学术报告和学术讲座等学术活动,在校期间至少需参加8次以上学术交流,才可以获得相应学分。
5.实践环节。实践环节主要包括“三助”、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活动、国内外企业实训、科研实战等活动。“三助”活动的工作量当量累计不少于32学时,至少参加1次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活动或参与导师的1项科研课题,并撰写总结报告不少于3000字。
十一、培养方式与方法
根据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经历以及研究特长,践行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挖掘学生的优势潜能。
建立以导师为主导、学术团队合作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建立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发挥硕士研究生在科学研究活动和实践活动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加强硕士研究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积极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开拓创新和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十二、学位论文要求
硕士生须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学位论文课题研究,撰写完成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应是系统、完整、规范的学术论文,正文不少于3万字。
1.学位论文选题。应选择学科前沿领域或对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开展学位论文工作。研究课题必须具备科学性、学术性、创新性和可行性,应与省部级以上计划科研课题相结合或依托企事业单位重要的委托课题并从中提炼出科学问题开展研究。
2.学位论文内容。能围绕学科前沿问题或重大需求,开展深入的的研究工作,取得创新性研究成果,体现学位论文作者具有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对所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有广泛了解,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了创造性的成果。
3.学位论文形式。学位论文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创新性、规范性,表达清楚,论证严谨,引文准确、全面,行文规范,符合硕士学位论文的格式要求。
十三、其他说明
跨专业及同等学力学生应补修本专业至少两门本科阶段课程,列入培养计划,不计学分。补:(1)企业管理学;(2)运筹学;(3)会计学;(4)管理统计学。